江东伦敦跨艺旅思08:脑力操练

    虽然与昨晚演出门庭若市济济一堂的观众席不同,今天在“跨艺”论坛上听众的门可罗雀空空如也,倒也并没能影响各位参与“跨艺”项目的学者们在论坛上的精彩发挥。当然,这种情形显然也提醒我们,在英国,实践与理论的关注者在比例上同样是相当悬殊的这样一个事实,让人对这个比例的全球同步性深感无奈。因此,我们今天举行的这个国际论坛,其实也还几乎是“圈里人”自己在“玩”。这应了钱钟书那句“学问不过是二三素心人之事”的说法。该项目的中国策划人许锐在论坛中强调,这个“跨艺”项目的着眼点,仍然还是在研究这个层面上,点明了“跨艺”的根本性质。而吕艺生先生也表示,据他的观察,类似的将学者、编导、舞者融于一体的舞蹈活动在国际上并不多见。对此,我也是非常认同的。因此,我也是要向“跨艺”的策划者和组织者们深表敬意,他们对于舞蹈研究工作的眼光及其方法,定会产生不可估量的非凡意义。     于8月11号在英国伦敦大学玛丽女王学院举办的本届“跨艺”论坛环节,以主题发言的方式进行了整整一天的时间。别忘了这一天可是周日啊,这样的举动,我想,在行止尚属慵懒的伦敦客看来,不啻是一个疯狂之举了。所以当我们一行一大早便乘大巴穿过尚未醒来的伦敦城到达玛丽女王学院时,还真自我感觉挺另类的。     挺另类的我们在组织者安排的一位英国布里斯托大学教授所做的关于鸦片战争之后发生的一些中英文化交流的讲座之后,便按照预先分好的三个组别,就预定的三个议题展开了讨论。于是,一场真正的脑力操练和思想交锋便就此鸣锣。     我们三个小组各自分别的议题依次为:“跨艺术”、“跨语言”、“跨学科”。这三个议题的分量按说都不轻,大家在经历这么长一段时间的观察和沟通之后又都憋着一肚子的话要说,也都各自做了很充分的准备,因此,来自北京、台北、伦敦的各位学者围绕这些话题进入了有的放矢和深入浅出的展示与探讨,彼此的话语中始终不乏独到的见解,也让我们感受到跨界这个元问题引领大家所进行的思想探险是多么引人入胜。信息量很大,同时也让人被深埋在理论堆里而感受到了不断的轰炸带来的些许疲劳,当然,所获得的教益也是空前的。     华语世界里的娘子军学者们集体展示出了华人学者的风采和能力。台湾学者先后有台北艺大的林雅婷、陈雅萍、王云佑和曾瑞媛分三个组相继亮相,她们对理论问题准确而深入的把握和超强的语言能力,给我们树立了良好的榜样。而大陆年轻一代的学者们也是巾帼不让须眉,先后有王欣、刘岩、潘丽、仝妍轮番出场,她们精彩的呈现和显而易见的积累,都展示出了新一代中国舞蹈学者的智慧和学术底气。其中,最让我感佩的是刘岩,她在本次“跨艺”中的表现真是可圈可点。回想刘岩在2008年奥运中受伤后,从2009年便开始加入了“跨艺”项目,第一次做舞者、第二次做编导、本次又以学者的身份出现在这个平台上,她是所有参与者中唯一能如此“跨界”的人。而她的变化和进步,让人看到了她坚韧卓绝的付出和努力,让人不禁想伸出拇指说:刘岩,好样的!同时,代表伦敦参加论坛的学者群们亦有精彩表现,他们更是以渊博而扎实的学识和深厚而宽容的学养,不断将讨论推向纵深。听他们的发言,让人始终沉浸在思考的快乐之中。     必须说,在“跨艺”项目中,思考是快乐的。随着这种快乐的思考随着骑在深度和广度的进一步开掘,定会推升舞蹈艺术的健康前行。在“跨艺”这里,理论和实践的边际已经模糊融合,继之而起的是一个其乐融融的国际舞蹈大家庭。 Translation… Jiang Dong’s London Reflections 08: Brain exercise In contrast to the packed audiences for yesterday’s performance, spectators at today’s ArtsCross forum were few and far between, but this did not dampen the enthusiastic participation…

江东伦敦跨艺旅思09:“跨艺”平台上的大陆与台湾的舞蹈交融

“跨艺”主持人、英国学者MARTIN在做“跨艺”论坛的总结时,提到希望能有关于中国大陆和台湾舞蹈交流的一些议论。应该说,不对这一现象做一回应,委实委屈了两岸正在利用“跨艺”计划而进行的健康而富有成效的舞蹈交流。 “跨艺”项目起始于2009年的北京舞蹈学院,由中英两方人员参加,名曰“舞动无界”。2010年,台北艺术大学作为第三方组织了当年的“跨艺”活动:“跨艺”的舞台上,不仅有了中西之间的交流,更从此开始有了大陆与台湾的互动。这是一个了不起的跨越。 大陆和台湾隔绝了很久,彼此都发展起了各自的舞蹈事业,相互间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如何让两岸的舞蹈文化产生良性的互动,从而携手共同为中华民族的崛起贡献在舞蹈上的智慧,“跨艺”这个平台显然树立起了两岸舞蹈交流的理想模式和典范。通过“跨艺”,两岸舞者、编导、学者亲密无间的交流,舞蹈艺术跨越了一切阻隔,文化上的相似性和语言的相通,的确让两岸的舞蹈交流产生了空前的效果。 这无疑是“跨艺”的有一大贡献!透过“跨艺”,我们不但近距离地认识和了解了台湾舞人,更通过与他们的无缝接触,感受到了台湾舞蹈事业的进步和发展,这应该是“跨艺”的一个让人始料未及的副产品和大收获。 参加本届伦敦“跨艺”的台湾青年编导苏威嘉认为,在他看来,舞者是无文化差异的,只有优劣之分。当然,对这个判断我还是要略保留一下自己的看法的,因为,面对来自不同背景的舞者所具有的差异性这个问题不只我一个人如是想,大多数编导也都对此表露了自己相同的认识。 将大陆舞者和台湾舞者放在同一个平台上观察,的确可以看出他们之间鲜明的不同:大陆舞者的身体条件和训练水准十分突出,而台湾舞者的适应能力和开放意识也的确值得我们学习。 在排练过程中,我们可以十分清晰地感到了台湾舞者的活力,我一直都觉得他们身上有一种集体所共有的特质,但搜肠刮肚却怎么也找不到一个合适的词汇来描述和形容,直到有一天跟北京舞院研究生处主任赵铁春教授谈及此事时,他使用的一个词汇顿时让我觉得他总结得准确而到位,而且完全表达出我的那种感觉,那就是:积极主动。 的确,无论是在排练厅里还是在舞台上,台湾舞者鲜明地展示出一种难以言传的积极主动,一种积极而明朗的心态,一种主动而无畏的态度,但这种积极主动分明又透露着一份谦恭和礼貌,给人感觉极好。当然,台湾舞者在舞台上的那种投入而尽意的表现力,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种水准,让我们看到了台湾舞蹈发展的整体质素。 据向台湾学者陈雅萍求证,台湾的舞蹈文化中现代舞创作是主流,因此,本此参与“跨艺”的三位台湾编导何晓玫、董怡芬和苏威嘉,都以他们对于舞蹈艺术的认识高度和良好的艺术感觉,为“跨艺”舞台增色不小。透过他们的创作理念,让我们仿佛看到了台湾舞蹈文化的面貌。 至于与台湾舞蹈学者们的交流,更是让每天相处共同相处的我们有水乳交融之感。台湾学者大都有很好的西方学习背景,因此在治学的视角、观念和方法上也都能与国际接轨,这一点让我们有了切身的感受。同时,他们谦逊而厚德的品格,也让我们分明感受到了中华文明的优良素质。 两岸的舞蹈发展,虽规模不同、体制各异,但都在以往的积累中发展出各有特色的优长,而且具有互补性。“跨艺”,让我们彼此相聚;“跨艺”,让我们相互沟通。只要我们彼此带着诚意、带着虚心,我们共同创造历史的未来就会越来越近。 Translation… Jiang Dong’s London Reflections 09: ArtsCross Blending Mainland and Taiwanese Dance on the Stage In summing up the ArtsCross forum, the British Scholar Martin noted that he would like to hear some discussion on the meeting of mainland…

江东伦敦跨艺旅思10:终篇—告别伦敦 继续“跨艺”

本届“跨艺”在完成各项预定日程后,于2013年8月11日晚在伦敦THE PLACE剧场前厅举办了告别晚宴,虽然对于我们好吃的中国人来说,那顿由特定家庭制作、颇让组织者骄傲的意大利家庭餐难吃得几乎难以下咽,但各路人马还是兴致勃勃,群情昂扬。当然,离别前夕再道一声珍重时的那份依依惜别之情,让大家彼此难分难舍。 与英方策划人、组织者CHRIS道别,得知他将于9月访华,我当即邀请他能来舞研所做一个讲座,请他介绍一下英国当代舞的发展概貌。对此,CHRIS虽一口应允,但同时表示,这个题目对他来说有挑战性。不会吧?我闻之有些诧异,难道对一位长期在目睹伦敦当代舞局势演变的圈内人来说,连这个都无法说清吗?无独有偶。前一天看演出时,我遇到了在伦敦舞蹈界十分知名、特从爱丁堡艺术节返回伦敦来看“跨艺”晚会的旅英美籍舞蹈记者DONALD先生。这位老友告诉我,爱丁堡艺术节委托他向前去采访的各国记者做一个关于英国当代舞发展的报告。初听这个动议,他也怔住了:谁能做这样一个报告呢?他不禁暗自扪心自问。这两位对同样一个问题的同样反应,有些出乎我的意料。难道,要认清英国的当代舞面貌真有那么难吗? 我这次伦敦之行自然是时间有限而目的明确,因此也无暇对这样一个问题去做亲身的考察和分析,自然也就更没有发言权。不过,我看到在“跨艺”晚会中坐得满满的观众席,不由得对伦敦观众的当代舞情结还是很乐观的,因为据CHRIS之前的介绍,这个晚会是对社会售票的,而且所有演出票很早就卖光了。 但是,接着就来了对于我这个判断及其盲目乐观的当头一棒:一位同样赶来看“跨艺”晚会的来自英国皇家芭蕾舞团的退役舞者告诉我,眼下正在位于考文特花园的皇家歌剧院里举行的俄罗斯国家模范芭蕾舞团(BOLSHOI)的演出,一连三周,场场爆满,而他们表演的剧目竟然还是传统芭蕾舞剧《天鹅湖》和《睡美人》!而且票价之昂贵,仍为伦敦演艺市场之首,平均票价在100多磅一张……这一点还真有点让人始料未及。由此看来,让我刚刚颇为乐观的伦敦当代舞氛围在古典芭蕾面前仍然还是这么不堪一击。 当然,当代舞和芭蕾舞所面对的观众群,完全不是一回事。伦敦的芭蕾市场之火爆,有目共睹,但这也并没有妨碍英国当代舞发展的步伐,正是萝卜青菜各有所爱,各自的粉丝们甚至会走向对立也是常事。记得来自苏格兰的澳大利亚籍当代舞编导JANIX就曾为了为当代舞辩护,甚至不惜与其酷爱芭蕾舞的公公撕破了脸面。各自的阵营是如此分明、如此水火不相容,倒是给我们带来了很耐琢磨的观察和思考。当然,这等局面对中英合作项目“跨艺”倒也没有构成任何威胁,因为在伦敦这样一个自由的氛围里,喜欢萝卜或是青菜完全是个人的事。因此,“跨艺”能够吸引来这么一群热爱当代舞的观众,自然也不在话下。考察伦敦,它既非当代舞发展的天堂,但也吸引了大量国际当代舞人士在这里打拼、在这里奋斗。在他们的努力下建立起来的伦敦当代舞局面,能量也小觑不得。 抬头看伦敦的天,是那样的透亮,蓝的天和白的云组合得是那般澄澈。在这个小觑不得的当代舞春风拂面的环境里,又一届“跨艺”成为过去。曲终人散时,我们在获得满满丰收的那一刻,也都在共同憧憬着下一届“跨艺”的早日成型,毕竟,对于参与各方而言,这样的活动所带来的生命活力和所呈现的生命意义,都是无法用语言可以形容的。于是,我们听到了于本届“跨艺”首次加入的英国舞者们迫切的呼声,他们渴望“跨艺”的大门在不远的将来再次为他们打开。 是的,我坚信“跨艺”的合作之门一定会在各方的努力下再次启开的,因为我们彼此都需要这样的跨界交流,而世界则会因为更多的这类跨界交流变得更加有趣、更加有味道。 谢谢你,伦敦!让我们共同感受到了一次不同凡响的跨界之旅。再见吧,伦敦!让我们期待着彼此的再次相聚。 Translation… Jiang Dong’s London ArtsCross Reflections 10: The Final Chapter — Bidding Farewell to London. Continued “ArtsCross” On the evening of 11th August 2013, after all the items on the ArtsCross agenda had been completed, a farewell dinner was held in the front hall…

Project introduction on Japanese web

I posted an introduction about this project to Japanese “The Dance Times” which I and some dance critics are running on the web. http://www.dance-times.com/ Although very few people in this project read Japanese, I would like to introduce it to Japanese dance people. I hope many people might be  interested in this project. Here’s a translation of the post:…

Xu Rui’s interview on BBC World Sevice ‘Forum’

Xu Rui discusses ArtsCross London as part of BBC World Service’s The Forum – Letting Go: Can letting go of places, people, ideas and traditions bring big rewards? You can listen to the full programme, or just part of it, with the following links: http://www.bbc.co.uk/programmes/p01fnz3r (full 44 minutes) http://www.bbc.co.uk/programmes/p01fwdvl (short…

ArtsCross experience

Here’s an article written by Rebecca Miles, one of the ArtsCross London dancers. by Rebecca Miles — ArtsCross experience Leaving home and being elsewhere is not so much the idea of moving places but the transition of a state of mind. I believe that ‘Home’ and ‘elsewhere’ are subjects of a continually changing context, in which we are…

Embodied translation: Artscross 5th Anniversary Performance, Beijing Dance Academy October 2014

I’ve been in Beijing for just under a week, observing the final rehearsals and performance of nine pieces selected from the past five years of ArtsCross. The programme for the show on 23rd October consisted of works by chorographers from Beijing, Taipei and London. The pieces were reworked in various ways and included some of the original dancers and some ne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