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的跨藝,加入了幾位英國的舞者,這與前兩年只有臺灣與大陸舞者的狀況有些不同。去年,在觀察排練的過程中,我觀察到舞者使用身體重心的方式不同,所以,這次有了英國舞者的加入,重心使用的方式,再一次成為我觀察的重點。 去年參加跨藝時,發現臺灣與大陸舞者身體運用的方式不同,我想這個跟教育體制有極大的關係。因為,在臺灣的舞蹈科系中,所以的學生都必須接受芭蕾、現代舞(Contemporary dance)、民族舞蹈、太極以及武術等訓練。在大陸的體系中,尤其是北京舞蹈學院,這一所大家都想擠進的舞蹈學院,因為分科分系非常清楚,所以舞者的訓練專精在於某一種特定的舞蹈形態,每一位舞者的肢體線條修長,舞蹈技巧能力極高。 去年,在觀舞的過程中,讓我印象深刻的是臺灣編舞者布拉瑞揚的舞作《勇者.北京》。因為,在同文同種的中國與台灣,竟有如此之不同。在布拉瑞揚由身體重心運用的方式觀察起,以布拉瑞揚的舞蹈而言,我發現這樣的肢體動作表現,對於兩邊的舞者都很挑戰,但在重心轉換上,臺灣的舞者在透過指導後,似乎已經可以掌握箇中的巧妙。但是,我在觀察大陸舞者時,看到舞者們的下沈(plie) 的方式,發現到他們的重心位置較高。不同的訓練重點,影響到結果的呈現。這裡,並沒有任何評論兩方的價值,純粹是個人觀察。 今年,來到倫敦,進到了排練場,看到不同文化與訓練體系下的舞者共聚一堂,我想這也是跨藝的一個重要意義,讓各國的舞者透過排練的方式,跨越一個看不見的界限,讓彼此溝通建立二十一世紀舞蹈語匯。基於之前的經驗,我帶著比較各個文化與訓練的意念,看看來自三個不同地方的舞者,訓練上的重點,會有如何的結果。 幾天前,我進入北京舞蹈學院郭磊副院長的排練,據我了解,舞蹈已經排完,已經進入動作修正的部分。舞蹈中有英國、大陸與臺灣的舞者同聚一堂參與排練。郭老師的舞蹈是以江西的儺舞為發展主題,舞蹈中戴著各種顏色的面具,主題動作中包含了大量的下蹲的動作與跳躍。當舞者開始排練時,戴著面具,讓我驚訝的是,在我觀看的那一段舞蹈段落中,編舞家給的動作讓舞者看起來居然非常相似,由動作的質地觀察,在此舞作中,舞者並沒有因為來自不同的地方,讓我可以由當天練習的動作分辨不同國籍間舞者的差異!(在排練的過程中,郭老師還稱讚英國舞者Katty跳得最好)。後來我得知,這位英國舞者本身就有接受過其他東方舞蹈的訓練,所以,在動作的表現上,她並沒有顯現出太多的不同。另外,舞蹈的本身有大量的跳躍與下蹲動作,一位好的舞者在掌握這些動作上會有一定的水準與程度。 到底從身體動作中,可以獲知的訊息到底有多少?東西方的隔閡到底在哪裡?昨天跟編舞家座談,臺灣編舞家蘇威嘉這麼說:「對我來說,沒有東方或是西方的舞者,只有好舞者跟比較不好的舞者,甚至要說,只有吸收得快的舞者與吸收較慢的舞者!」 仔細想想,我們是不是常常帶入太多的偏見進入排練場? Translattion… How many preconceived ideas do we bring with us into the rehearsal studio? During this year’s ArtsCross, I teamed up with some British dancers. This was a change from the last two sessions, where…